3.称之为“头脑风暴”的讨论。讨论时,请各组成员尽量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,越多越好。然后,一一讨论各组所提出的想法,产生思维的火花。比如,教学题多解、一题多问,就用到这样的讨论方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于小学生年龄小,自控能力差,注意力容易分散,还会出现几个强者独霸一方,其余同学旁听的局面。可以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小组合作规则,如:学习合作中不讲无关的话,要求人人参与讨论,认真听他人发言,不随意批评别人的意见,等。
四、适时点拨是关键。
“集体研究式学习”中,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主宰者的面目出现,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点拨: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,在知识疑难之处、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、精讲释疑,提升学生的感受力、判断力、联想力和创造力;二是激活:为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,避免部分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,及时激励评价。有些老师担心:放手让学生探索会走弯路,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。这里可以引用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作答:“我们甚至‘期望’学生犯错误,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,便可获得明天的成功”。因此,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,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,决不代替;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,决不暗示,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,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。
五、拓展深化是必然。
目前使用的数学教材,其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,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。这样的练习,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的答案,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,问题的内在因素都缺乏进一步地研究的探讨。叶圣陶曾经说过:“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,要教得好,使学生受益,还要老师善于运用。”因此,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,用新大纲的新理念,创造性地用好教材,练习的设计既要重视双基的训练,又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。仍以前面讲到的“三角形面积的计算”一课为例,在围绕新知识的巩固练习完成以后,引导学生思考:“怎样当好采购员,完成采购任务?”学生计算出了做50条红领巾所需的红绸,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见解,有的说:“采购时还要比较一下红绸的质量和价格,‘货比三家’再决定买哪一种。”有的说:“裁剪过程中有损耗,所以答案应该是‘至少买这么多红绸’,实际要多买一些。”热烈的讨论,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,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,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。
需要说明的是:“集体研究式学习”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,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、教材性质、课堂类型灵活安排教学流程。例如:起始教材教学可略去“复习旧知”一环;知识点较多的课可让“探究”、“深化”交替进行;练习课要分解“深化阶段”各个环节,使之层层推进。